《小地寶》影像集

文/曾令羚 ‧ 攝影/陳文發

6月27日 《小地寶》三鶯部落首演

6月27日,小地寶在新北市的三鶯部落首演。彩排時下起滂沱大雨,十幾位部落族人合力為觀眾席搭起遮雨的帆布帳棚。帆布印著建案銷售的房屋廣告,恰是都市原住民因為從事建築工作,就地取材而來的資源。

滴著水的舞台上,正在彩排討論房價議題的《小地寶》,臺下奮力撐起印有高樓照片的遮雨棚。戲劇、影像與真實,相映成趣。

雨後放晴,部落族人們正忙著清除廣場上的積水。婦女敏捷的挖出排水溝,將積水導入部落旁的樹林。整個三鶯部落,包括這片廣場,位處於大漢溪畔的河灘礫石地,雨水不會積聚太久。三十年來與這片土地共生的經驗,族人們早已熟悉如何與此地的天氣變化和水岸環境相處。

舞台上彩排的演員:林欣怡(左)、蔡朋霖(右)。戶外演出,同時面對真實處境中被壓迫的民眾,演員們的能量頓時高漲了起來。

《小地寶》開演前,觀眾們牽起手來,跳起舞蹈,氣氛熱絡。阿美族原住民慣常用集體的歌舞表達心中的歡愉,迎接來到部落的客人。他/她們活潑的肢體律動,讓論壇劇場在部落演出前有了最佳的暖身。稍後不久,《小地寶》在三鶯部落正式演出 。

《小地寶》裡的「寶山巖」社區,取材自三鶯部落以及寶藏巖這些處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的違章社區,《小地寶》回到故事取材的現場演出,與真實的民眾處境對話。「只要是部落的人,都應該有房子可以住。」劇中的原住民女子-慧君(右)說出保障居住是人民應享的基本權利。

舞臺上演著似曾相似的迫遷經歷,臺下的既是觀眾、也是當事者,交頭接耳的討論不休。論壇劇場的丑客-郭慶亮導演(圖右站立者)走下舞台,與觀眾近距離對話。

論壇劇場的戲劇停在兩難的開放結局,邀請觀眾(左三)上台介入,取代演員,改變結局。部落的觀眾多從社區內部的矛盾著手處理,試圖溝通彼此的需求期望,找出社區的共識。

在三鶯部落演出即將結束的時候,舞台和廣場突然跳電、燈光全數熄滅。這番景象正是部落真實面臨的困境。

7月1-3日《小地寶》牯嶺街小劇場演出

《小地寶》進入牯嶺街小劇場,在劇場的虛擬空間裡,建構出城市中流動混雜的住宅風景、以及鑲嵌在城市地景中的民眾生活歷史。南部來的打工族(左一)、外省老兵(左二)、都市原住民(左三、左五),聚居在「寶山巖」這個虛擬的村落中,不正是台北市郊邊緣社區的縮影?

論壇劇場的戲劇演出,不但要清楚呈現文本的故事性與議題性,讓觀眾感受、投入劇中角色的情感和關係,還要觀眾保持清醒和理性,在劇場的疏離效果(布萊希特式的演員表演、燈光、投影等)中省思角色的困境、以及其他行動策略的可能性。

樂手和未上場的演員就坐在舞台一側,和觀眾一起看著台前的演出。隨時,吉他可能會奏起,坐在椅子上的演員會在你面前起身走入舞台。論壇劇場的舞台可不是神祕的黑盒子、也不是神聖的高台,它就是演練真實生活的空間,上演著你我可能會面臨的真實情境。

從椅子上站起身來的,可以是演員,當然,更可以是觀眾!

Namoh Nofu(右),阿美族原住民,飾演廣才。劇末眾人合唱了一首阿美族古調「日出東方」,就是他教大家的。當部落的年輕人即將要遠行的時候,會唱這首歌,祝福彼此,大意是這樣:「眺望太陽從東方升起,我將要離開這裡,家鄉的親人啊朋友不要為我擔心,我會好好照顧自己,你也要好好照顧你。」

謝幕。《小地寶》演員,左起:林欣怡、蔡朋霖、張庴米、關晨引、Namoh Nofu、傅子豪及現場音樂家陳柏偉。

戲演完之後,觀眾席變成了即時討論的場域,人人都能說出所見所思,也會聽到他人的觀點。互動不只如此,丑客會邀請觀眾發表看法,詢問其他觀眾不同的意見。多元的觀點並陳於論壇劇場,參與者在共同基礎上尋求差異,才能將改變的方案一步步推進。

提出具體方案的觀眾(左)會被丑客邀請上台取代演員,改變劇情,用行動展延議題。然而,論壇劇場不是一場擂台賽,請觀眾上台找演員(或編劇)單挑。行動通常很少能夠一擊中的,就像真實的人生一樣。論壇劇場有趣而充滿挑戰的地方在於:鼓勵觀眾去發現不同的立場和問題,剝開問題複雜的層層面面,進行許多可行性的探索;一步步改變策略,推進解決的辦法。一次不行、再試一次,這是論壇劇場發人深省之處!

每一場論壇劇場,都是觀眾和演員共同創作的新戲碼。劇場之外,思考和行動會延伸到真實生活中嗎?問問來看戲的觀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