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落成的《小地寶》

文/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7月1日到3日,《小地寶》在牯嶺街小劇場藝文空間接連演出五場。論壇劇場的對話場場不同、觀眾介入的情節各異、關注的議題言人人殊、行動策略各有巧妙,台上台下的演員、丑客與觀眾,共同創造了五齣《小地寶》。

其實,《小地寶》的台灣首演不在牯嶺街,而是在三鶯部落。

6月27日,《小地寶》在大漢溪的三鶯橋下、阿美族原住民聚居的三鶯部落,舉行在台灣的第一次公開演出。《小地寶》的劇情探討高房價對現代人的壓力、自力造屋的違章社區面臨拆遷、拆散的急迫處境、社區內部不同意見拉扯的矛盾狀況,故事題材來自屢遭政府強制拆遷的河岸原住民聚落、以及寶藏巖違章眷村的真實處境。《小地寶》回到故事取材的現場,與其說是回饋演出,更貼切的說,我們試圖回到民眾生活的現場、與他/她們真實的處境對話。

在部落進行論壇劇場,並不容易。也許是親身經歷過抗爭迫遷的漫長歷程而感到困乏、也許是不熟悉的劇場演出互動形式讓族人們覺得疏離、更或許是運用語言討論的型態並不親近於原住民族自身的文化脈絡,進行論壇時,觀眾上台介入和公開發言不甚踴躍;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未察覺的社區權力結構在影響著觀眾的發言意願。觀眾多半在台下交頭接耳、與身旁的親友討論著,丑客甚至要走下舞台拉近跟觀眾的距離,聽清楚他/她們的隻字片語。唯一上台的族人(其他上台的觀眾則是自救會的成員),在努力說服離家的大方跟社區站在同一陣線而挫敗之後,直接給了大方一個擁抱,用身體語言表達他的意志。

進入牯嶺街小劇場,觀眾關注的焦點、討論的議題,隨著身分的異質性而有多元的思考面向,不同的行動策略輪番上演。


五場演出,有人從法律觀點評議違章社區的存在事實、有人藉由親情呼喚集體的情感連帶、有人挑戰議員的替代方案尋找政策漏洞、有人從社運觀點鼓勵社區自我組織,有人建議村民們尋找外部資源和輿論支持…,甚至有觀眾創造了新的場景和角色,與主人翁對話。論壇劇場裡,雖然問題未曾被解決,但在丑客的提問刺激之下、演員及觀眾的互動演出之中,思考問題的窗口被打開,理性討論的空間被撐了起來,得以梳理複雜的事理和關係,而不只有直覺式的選邊站。論壇的震盪,隨著觀眾延續到劇場之外。

《小地寶》順利落幕了,但創造過程沒有終止。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大興土木,與新加坡導演郭慶亮共同開創了台灣第一齣論壇劇場,「土木方興曰經始,創造已畢曰落成」,論壇劇場由觀眾和演員共同創造,人人可以起身搭建對話的空間,延伸思考與行動的可能性。創造未畢,小地寶還沒有落成呢!

▲《小地寶》首演在三鶯部落,彩排前劇組拜訪住在大橋旁的部落居民。
▲部落族人上台取代慧君,丑客經由提問釐清慧君的行動意圖。
▲正戲演完之後,丑客的提問開啟了論壇的空間。
▲擔任丑客的郭慶亮導演(左)與製作人賴淑雅(右),在三鶯部落演出前共同登台。

《小地寶》特別感謝名單:

大我文創工作隊、三鶯部落自救會、李彥、林富美、邱淑瑜、周麗鈞、

陳中宇、陳姵如、圈圈(禢思敏)、張滿媛、黃月春、黃志翔、黃金鈴、

潘巨忠、蔡櫻茹、戲劇盒(Drama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