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之外-六龜農村戲劇工作坊(三)

Post date: Apr 16, 2013 7:09:50 AM

文/關晨引(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案)

南下六龜的夜晚,我們借宿在學員尹氏夫婦的家中。這一天,我正調適著早上奔走在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下午隨即踏進矮牆上佈滿炮仗花的院子,那種因為短時間內空間快速變化的落差感時,抬頭一看,院裡的芒果不過兩星期的時間,果實卻悄然長大,套上防止病蟲侵害的袋子。

進行中的戲劇工作坊,彷彿慢慢長大的果實。除了透過身體的雕像練習,讓參與的學員呈現出代表自身工作的雕像、共同繪製社區地圖、分享不同聚落過去的地理和人文歷史外,這些在課堂上講出來的故事和彼此建立的關係,跟著學員的腳步,踏出教室來到他們居住的所在、以及耕作地持續生長。也因此,在六龜進行的戲劇工作坊不僅止於課堂內,課堂外的互動交往更是重要的一環。

首先,我們拜訪了住在荖濃的劉尾大哥和鳳英姊。進入屋後,劉尾大哥端出小蕃茄、小玉西瓜和果汁招呼著大家。課堂裡看起來害羞話少的劉大哥,此刻卻顯得自然從容。劉大哥和鳳英姊兩個人都出生在荖濃,2008年劉大哥退休回到荖濃從事耕作,但隔年遇上八八風災,土石流夾帶的大量泥沙填滿了田地,無法耕作。但是兩夫婦不放棄,將風災造成的損害視為新的起點,轉為有機農法繼續耕作。之後我們跟著鳳英姊來到田裡,四分地的田有三分之一種植香蕉,其餘的田地正實驗著蓮霧、黃金果、枇杷、檸檬、芭樂等等不同作物。鳳英姊摘下兩顆成熟的芭樂交到淑雅的手上,她說,這些剛種不久的果樹預計要四年的時間慢慢實踐有機的耕作之路。

我們接著來到住在新發的阿甘姨、和阿甘姨口中的「老大」-楊大哥的田。只要一見到阿甘姨,就可以深深感受到她嬌小幹練的氣息。民國四十四年,她和楊大哥這對兄妹跟著家人,從南投竹山遷移到六龜新發。當初南移是因為台灣中部山區普遍缺水,阿甘姨回憶起她的父親正是看中了新發地區豐富的水源,就此定居。阿甘姨目前栽種的主要作物是百香果,第二代務農的她,曾經種過許多不同的作物。百香果園已經通過有機的認證。由於不噴灑除草劑的關係,園子裡的野草恣意的長著;啄食蟲子的雞鴨也呱呱叫地跟前跟後。我第一次看到尚未成熟的百香果,圓潤飽滿的形狀像是閃著綠光的夢幻果實,外皮摸起來有毛茸茸的觸感。只見楊大哥、阿甘姨和阿甘姨的兒子不停地採著百香果,熱情的送到我們的手裡;這一顆還沒吃完,另一顆更甜更多水的又放到我們的手上。楊大哥則有三分地的芭樂,他說,種芭樂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年紀大,另一方面則是芭樂不怕水。還記得楊大哥在課堂上代表自己工作的雕像練習中出現了「疏果」的動作,這一會兒來到自個兒的田裡,他抓起芭樂樹的枝條,一邊講解一邊實作,告訴我們「疏果」的過程。

課堂內,從暖身到雕像練習,大家透過身體表達自己,同時一起討論畫出社區地圖的過程,讓學員們聆聽來自個別記憶的故事,發現彼此共同與殊異的經驗,增加了對自己與對他人的認識。課堂外,對農事相對陌生的我們,與學員們日常的對話和田間的走訪,更映照出課堂內的字句與動作愈加具體的樣貌。

▲鳳英姊的田,會以每一顆果樹為中心,周圍種了高麗菜、蔥、芋頭、玉米、薄荷等驅蟲或是可以自己食用的蔬菜或植物。
▲害羞的孫女緊黏著阿嬤。
▲阿甘姨整理著大收的蓮霧。
▲楊大哥講解怎麼「疏果」 。
▲滿滿的芭樂滿滿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