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泰國油甘子劇團(Makhampom Theatre)訪台系列活動

|時 間|2012年9月21~23日

|地 點|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講 師|Pongjit Saphakhun(油甘子劇團社區教育總監)

Richard Barber(油甘子國際事務總監)

|關於工作坊|

1981年,泰國一群學運青年在軍政府血腥鎮壓後的寧靜時刻回歸農村,成立了油甘子劇團,展開貼近民眾生活的劇場工作。30年來,油甘子舉辦了無數社區劇場工作坊,關注泰國民眾生存、環境和民主發展議題。更結合了庶民的神話傳說,透過泰國傳統劇場與被壓迫者劇場,展現出傳統與當代劇場交融的創新表演形式。並且,在清邁北郊建立了油甘子生活劇場園區(Makhampom Living Theatre),將生活勞動、在地文化、以及劇場創作、國際文化交流融為一體,實踐了自給自足的劇場工作型態。

油甘子,亞洲最資深的民眾劇團之一。以荒地裡長出的、苦中帶甘的果實為名,用先驅植物的姿態伏吻土地的滋養,開拓民眾劇場、社區劇場實踐範疇。2012年9月,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邀請油甘子劇團的兩位核心成員來台,透過講座、論壇劇場演出、戲劇工作坊等系列活動,分享油甘子30年來的精采歷程。

|課程內容|

一、身分與交流

  • 如何透過劇場遊戲塑造團體感、建立社區參與的基礎

  • 如何集體創作巨型的家鄉地圖,引發社區對話

  • 家鄉劇場:將家鄉地圖以劇場方式呈現

二、個人的課題

  • 與權力共舞:探索權力關係的三階段劇場活動

  • 個人映像:分享個人生命旅程

  • 故事劇場:集體故事呈現的歷程

三、社會性的對話

  • 讓身體說話:運用肢體形象探索身體可能性、開啟對話

  • 形象「對話」劇場:改編自波瓦的「形象劇場」,用以創造多層次的對話,來探討在地的社會議題

泰國油甘子劇團--講師小檔案

原文/油甘子劇團官網http://www.makhampom.net

翻譯/蕭於勤(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Pongjit (Jon) Saphakhun

Pongjit是油甘子的社區專案總監。她從1989年開始加入油甘子。從小在泰國東邊鄉村長大的她,跟草根性的社群團體總是相處得很融洽。自1996年起,她就跟她的伴侶Richard Barber在墨爾本和曼谷間來回居住。1997年在墨爾本的John Bolton戲劇學校就讀。她在泰國與海外地區都曾執行過不少社區專案與戲劇演出。她非常喜歡研究泰國的民間傳說與原住民文化。

Richard Barber

Richard是油甘子的國際交流總監。他在1996年”嫁入”油甘子劇團,是劇團的駐團外國人!(編按:他跟社區專案總監Pongjit在1996年結婚。) 他有著政治運動、社區發展與戲劇的背景。曾與墨爾本的Gonghouse肢體音樂劇團合作六年,因而引發他對音樂、設計、肢體劇場與社區劇場的愛好。他最近剛以對油甘子的研究拿到蒙納許大學戲劇與劇場研究的博士學位。在劇團中負責工作坊引導、訓練、研究以及專案管理,偶爾他也會在墨爾本開開計程車!他大部分都在泰北的江島,負責難民工作坊及衝突化解工作坊,也執行國際學習之旅、工作交換、巡迴、以及志工活動等。至於,他泰文講得如何這件事……大家還是別問了吧!


泰國油甘子劇團-- 關於這個團體

做為一個不斷的培養志工,並主要以志工推動機構運作的團體,油甘子的組成根基於每個人對這個團體與其所推動之志業的熱愛。就是這樣的愛與付出,讓這個團體能一代一代的一直延續。

泰國首都曼谷一直是油甘子的據點所在,但油甘子希望能在都市以外的地方落腳。而泰國北部的清道(Chiang Dao)就是他們實現夢想的所在。如今他們以泰北鄉村的油甘子生活劇場和首都的油甘子工作室做為他們的夢想基地。


油甘子的歷史背景

油甘子是在1970年代泰國的政治運動中產生的。1973到1976年間,泰國人民享受了短暫的民主曙光,旋即在著名的十月事件中慘遭殘暴的軍事鎮壓,當時學生民主運動衍生的政治劇場運動(雖然勢力不大,卻是為社會發聲的一股力量)也在此次鎮壓中分崩離析,其中一些運動者轉而投入泰國共產黨的叢林游擊隊伍、有些人被迫流亡海外、還有些人則隱身在都市中繼續所謂的地下社會運動。

隨著政府的社會和解方案的釋出,社運人士開始重整隊伍,串連泰國各地NGO(非政府組織)形成連結網絡。1960到1970年代倡導的「回歸圖書館」運動,在1980年代轉變成了「回歸農村」運動。當時,一股跨領域的NGO連結勢力逐漸興起,他們將社會主義思想結合原住民文化、民間生活的傳統、常民智慧、以及佛教義理,並逐漸發展成泰國民主運動的核心勢力。油甘子(Makhampom)就在這樣的社會、政治、文化脈絡下誕生了,它成立的初衷是為了進行「草根性的微型傳播媒介」計畫,以便提供偏遠鄉村和弱勢團體另類的、地方性的媒體,劇場只是計畫當中的一種傳播方式,但很快地,劇場成為了這團體最重要的特色。

油甘子劇團在1981年創立。說他們當時的成員是一群社運人士遠比說他們是一群藝術家來的貼切。他們以草根性為特點,與姊妹團體「瑪雅」(Maya)一同推動許多以社區為主體、教育性的劇場活動。油甘子是當時NGO聯盟網絡推動社會與政治進步的實驗中,一項劇場性的實驗,也是由教師、記者、演員和舞者所組成的一個專責團體。加入此團體的志工們大部分是為了NGO運動的社會政治目的而來,而一年一度的志工訓練工作坊則是讓此團體保持團員源源不絕的重要機制,這樣的工作坊每年都吸引了學生、藝術家、社運人士、待業者、甚至是僧侶的加入,他們各自帶著不同的動機與期待而來。來自農村的油甘子資深團員Pongjit Saphakhun就曾形容,招募志工的廣告就像穿著一件閃閃發光的華麗戲服亮相一般盛大而吸引人。

油甘子融合了廣義的「社區劇場」概念以及NGO運動非主流的意識型態,發展成泰國社會文化脈絡中的一個特殊組織。它為兒童及青少年提倡的劇場,富含教育意義並結合議題導向,討論的範圍包含:原住民權利、環境議題、雛妓問題、以及民主議題等,從人本角度出發的關懷視角,而不是全面改革、階級鬥爭的傾向。油甘子的社區實踐則反映了更廣大的泰國NGO社群所重視的社會文化面向,因此可以說,油甘子的發展理念與泰國整體的NGO運動發展是並行不悖的。


。學員心得--劇場美學的再思考

文/洪伊君 (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

今年曾經參加幾個「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舉辦的工作坊,了解論壇劇場編劇及丑客角色的應用。但如何與社區民眾一起工作──在過程中了解彼此、深化議題,並以劇場形式做為成果──卻是未曾體驗的。

照例,工作坊由學員的「名字」開始,我們圍繞成圈,將肢體動作與自己的名字用高能量的方式快速拋擲而出。整個早晨,不用面臨硬記姓名的壓力,從自己的名字開始,到描繪對方畫像、觀察彼此的五官、傾聽對方的故事與價值觀、噤聲溝通整組夥伴的家鄉、年紀、家中排行……,這是個強調「因了解而相識」的早晨,為油甘子的溫柔定調:任何傾聽與訴說都無比重要。

「創作地圖」的活動最令我印象深刻。我們運用手邊的材料,如布料、色筆、廢棄塑膠容器、紙袋……等,發揮聯想力建構起各自最愛的地方、最令自己驕傲的特色,在兩組人馬的協力下,一個台北、一個台灣逐漸在排練室的地板成形。我們將自己的紙雕塑放在各自認知為「家」的地方,再將兩三個人生的轉捩點、幾個關心的議題放置到相關連的區域,地圖的佈置於焉成形。

當依照「出生」、「十五歲」、「現在」、「五年後」所處地點而站,地圖承載我們的遷移,由空間再衍生時間的縱軸,原本普通的排練地板跟隨我們的腳步開始流動起故事。最後兩組人馬在地圖上呈現對這個地方的感受,原有的地圖成了舞台,舞台上散佈的大小物件、我們的肢體姿態都是我們的生命縮影。

隔天與Jon閒聊,在得知我主修舞台設計後,她開心笑道:「昨天那就是很棒的舞台呀」。我無法贊同更多。

在學習舞台設計的又一版的設計稿、模型,經過幾番討論與修正,不斷嘗試如何精準呈現想傳達的意念。但這個一小時內建立起的舞台,只是使用日常素材, 集結眾人的心意,卻閃耀著獨一無二的美麗。

地圖創作之後,我們討論議題,以形象劇場的方式一步步呈現問題、解決方式、理想狀態,也在角色的互相訪問、對峙中,深入了解每個立場的恐懼與需求。最後一天,在學習如何貫連身體雕塑做呈現,以及如何引導觀眾與劇場對話時,Jon和Richard反覆重覆劇場「娛樂性」的重要,串場可以是詩、歌、舞、遊戲……,我們可以嘗試不同的可能,但一定要記得:「這是劇場」。

呈現不需過度專注於一開始的問題,該帶給觀眾的不是指責,而是思考如何解決。呈現也不應瀰漫太過嚴肅緊繃的氛圍,因為這是劇場,一切應該娛樂、有趣。劇場與議題的結合,並不是議題作為劇場的工具,也不是劇場作為議題的工具,那都只會抹滅彼此的力量。只有從形式到內容的核心,這兩者彼此交融,魔法才會發生。

課堂的開頭,一名學員提到對課堂的期待:「找到台灣的Makhampom」。一句簡單的話但需要好多努力與嘗試。如何在議題、民眾、劇場美學間,找到真正屬於台灣文化的應用劇場,我期待未來的發展,也持續將這個問題慎重地掛在心上。


亞太的連結──前進「油甘子劇團」

文/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

1995年我參加在菲律賓舉行的第二屆「亞洲吶喊」匯演計畫時,認識了許多亞洲地區重要而精彩的民眾劇場工作者以及他們所屬的團體,來自泰國的Pradit Prasartthong(暱稱Tua)和油甘子劇團(Makhampom Theatre)便是其中之一。

油甘子劇團由一群學生運動青年於1981年組成,當時泰國社會正處於軍政府對反對運動人士展開血腥鎮壓後的寧靜中,「回歸農村」的口號引領這群青年展開了貼近民眾生活的劇場工作,至今已30年。在亞洲,像油甘子一樣從民眾生活中滋養長大的民眾劇團,大概只有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PETA)的40餘年能媲美。

油甘子劇團自1981年成立以來,積極推動社區文化發展、創意學習以及當代戲劇表演。他們除了曼谷市中心的駐紮地之外,2006年另於泰國北部距離清邁75公里的清道鎮(Chiang Dao)成立油甘子生活劇場(Makhampom Living Theatre),將生活所需的種植、勞動與劇場創作融為一體。

今年六月,我和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小地寶》劇組赴新加坡參加第一屆劇場教育年會演出時,正好與油甘子的幾位老團員重逢,他們說想在今年辦一個亞洲民眾劇場工作者「回娘家」的交流活動,同時慶祝油甘子劇團30週年大壽。沒多久,我就接到這個名為「The Reunion Exchange and People’s Theatre Forum」(民眾劇場團聚交流暨論壇)的活動邀請函了。

(圖:賴淑雅(中)與油甘子劇團的老戰友在新加坡重逢。)

即將在十月於泰北油甘子生活劇場舉行的「民眾劇場團聚交流暨論壇」活動,一方面慶祝油甘子劇團走過艱辛的30週年,二方面也藉此讓亞洲各地的民眾劇場工作者再聚首,交流彼此在社會藝術行動實踐上的想法與經驗,同時也讓各國參與者互相分享關於表演、藝術、社區/社群實務工作的技巧與方法,最後,通過不同場次的論壇,開啟國際人士、泰國本地工作者、清道鎮在地伙伴之間的深度互動與對話。

此次活動是基於重新連結既有的結盟網絡、並促成新的連結關係而舉行。屆時將有來自20餘國的50餘名亞太地區的國際友人齊聚一堂,而油甘子劇團也將有40~50名成員參與交流。因此,整個活動的重點將著重於促成新的對話產生,包含本地、泰國、國際友人之間的跨文化對話,並且通過正式的網絡、信息共享、展開新的合作計畫等,鞏固彼此的連結關係。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深耕社區劇場領域多年,理論和實務經驗都非常豐富,尤其,我們在新竹地區的社區劇場工作已默默走了三年,深度陪伴社區和種子的過程困難重重,但也因為不斷面對社區和人給的種種挑戰、展開對話與彼此學習的關係,三年來我們的基礎工作做得更紮實了。明年,我們希望透過邀請泰國油甘子劇團來台灣,交流台灣和泰國的社區劇場實務經驗、開拓對於「表演」的不同想像、學習不同的工作方法,提升社區劇場工作的整體想像與視野。

參與「民眾劇場團聚交流暨論壇」除了與亞洲各地民眾劇場的老戰友敘敘舊,也希望帶著這幾年我們在本地累積的社區劇場實務經驗,與這些老戰友或新伙伴展開對話和交流,學習新的想法與作法,給社區劇場尋找一些新的活水和力量帶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