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丁格爾》演後記

應用劇場專欄:論壇劇場《難丁格爾》演後記

(編按)應劇中心2014暑假成立了青年團,12位來自各大專院校不同系所的優秀青年,從去年開始,便跟著應劇中心的講師們下鄉去觀察實習社區劇場的進行,也參與藝術行政工作,並利用寒假接受「被壓迫者劇場」的理論與實務密集訓練,團體能量的高張,驅使他們自發性地報名參加今年台北藝穗節演出論壇劇場《難丁格爾》,準備演出過程中,還一起花了半年時間讀了艱深的「受壓迫者教育學」一書,並在今年七月跟隨應劇中心《一僱二主》劇組,赴新加坡參與論壇劇場藝術節的見學之旅!

這一群背景各異的青年團團員歷經這一年來的各種挑戰和學習,終於在今年九月初在台北的納豆劇場、牯嶺街小劇場成功演出論壇劇場《難丁格爾》,並榮獲台北藝穗節評審為「其他類」的最優等節目!《難丁格爾》雖是一個階段性學習成果的展現,對於20出頭的年輕人而言,已是一個非常值得肯定的成績,因為論壇劇場不只是專業的劇場藝術,更是打破觀演關係、創造公民對話與社會行動的藝術!他們做到了,在超過200位觀眾面前!

本期電子報特地由青年團的二位團員---徐耀璇、吳育靜,書寫一己的參與經驗和反思,以為《難丁格爾》的演後記。

文:徐耀璇(飾演護理長)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有人曾經說:「人就像活在水泥漿裡面,年少的時候我們能夠恣意悠游著,隨著時間推進,水泥漸漸變硬,我們就僵固在水泥之中,動彈不得了。」

應用劇場在台灣的劇場界是屬於邊緣的類別,學院派的課程中,並不重視這一塊,論壇劇場屬於應用戲劇的一種形式,在台灣很少人操作或是有興趣參與,或許是覺得,戲劇如果拿來應用,就有失專業了吧?然而,回歸到藝術工作者的作品之於工作者本身,以及藝術與生活的距離,到底是怎麼界定?如果說藝術可以激發觀眾的共鳴,或者是取自於大家的共感或是集體記憶,是否在表演的形式上、內容上,就應該提供觀眾更多不同的可能,而不單是舞台到觀眾席單向的藝術傳遞?

有鑑於台灣學院派如大石頭般的鞏固著專業戲劇的教育,要在體制內注入應用戲劇相關的訓練,在執行面上,以及學生的意願上,都有困難。因此,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應劇中心)的負責人賴淑雅老師,決定開設應用劇場自己的學校,透過招募對應用戲劇有好奇或是熱忱的青年志工,組成應劇中心的青年團,團員來自各校各系,不再受到體制的束縛。只要有心耕耘、學習的青年,都參與應劇中心的活動與培訓。

《難丁格爾》這齣作品,是第一屆青年團在今年寒假集訓的時候決定發展的作品。一開始大家討論有關青年貧窮的現象,後來由於團員中有人的背景是醫學專業,最後大家決定做一齣討論醫護人員過勞的論壇劇場。確立作品討論的議題只是起步,接下來種種的考驗才開始。

這是大家的第一齣論壇作品,也是部分團員第一次參與正式售票演出的製作,可以說《難丁格爾》是所有團員的處女作。每個人對於這齣作品,都是充滿想像與期待的,而過程中需要凝聚大家對作品的意見,同時也要彼此協調關於作品發展等等。在排練的前期,或許是彼此出於禮貌或是尊重,也或許是大家不確定誰的想法是絕對的最好,常常排練現場,變成了討論大會,以至於排練的進度一度延宕。後來經團員檢討後,發覺不該再拘泥於言語與思想上的討論,有的時候,言語的論述只是為了增加大家對作品的安全感,實際上卻沒有改變什麼。另外,在一次蔡櫻茹老師的表演指導下,點出了演員們對於角色所做的功課仍不足夠,並且建議,根據演員的質地,做角色的調整,當天總共改變了三位演員的角色。當時距離首演,只剩兩周。

調整過後,對團隊而言是很大的撼動,表面上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大家心裡難免焦慮,擔心有限的時間內,能不能夠勝任調整後的劇本與角色。不過,正是破釜沉舟之際,大家也都有著信念:沒有大破,何來大立!同時,大家也藉著機會沉澱下來,好好分享一路以來,對這齣作品以及彼此的想法與意見。這次的震撼教育,讓劇組重新審視以往的工作模式,調整步伐與方向。

《難丁格爾》劇組的每個人之於論壇劇場,因為不同的社會經歷與背景,為這劇組注入了各種各樣的能量。彼此的關係在這之中產生了微妙的化學變化,團體間的信任感,不論是在意見衝突或是進度壓力之中,反而提升了!彼此就像一家人一樣,戲本身是一開始集結大家的觸發點,但它已經不是團隊運作的目的,劇組已經變成了共學團體,大家共同學習一件事情,努力一同完成一件事情。

做為這個劇組的一員,我所看到的是淑雅老師作為台灣論壇劇場領航者的胸懷,不藏私的提攜有心後進,從論壇劇場大的脈絡結構,到細節的排演模擬,一路陪伴我們。讓我們在自由的空間創作嘗試,同時也給予我們專業的建議。另外,最難能可貴的,也讓我自己身陷其中的,就是這個劇組的每一個人,所建構出的黃金團隊。在這個團隊當中,除了情感上,如同家人一般,我看見了作為論壇劇場的團隊,我們戲裡戲外也不斷的用行動嘗試不同可能的方式。並且在討論與抉擇的過程中,也充分展現與提升公民素養。從今年年初,到演出結束時已經入秋了,我們走過了《受壓迫者教育學》讀書會、新加坡藝術節參訪、《難丁格爾》排練,大家的轉變歷歷在目。演出順利圓滿,獲得很好的迴響,讓人欣慰。更讓人振奮的是,每個人的成長吧!

我很幸運,非常幸運,身為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的專員,同時能夠參與《難丁格爾》的演出。在排戲的過程中,除了認識醫護體系,同時擴大意識到整個台灣過勞的現象,以及在每個體系之下都會存在的權力關係。從中體悟自己在現在的社會位置能夠對周遭生活的發掘與行動。或許人們太容易生存在線性與複製化的生活之中,很快就有了慣性,害怕改變行動後的後果,而駐足不前。但是,如果習慣了既有的生活,對於壓迫造成的困境始終沒有採取一些小小的反擊,我們還夠靠近想像中美好的世界嗎?

文:吳育靜(第一屆青年團員,飾演楊君竹)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論壇劇場-一個與社會議題緊密相關的劇場,正因如此當我們要製作一齣論壇劇時,我發現必須透過不斷的對話和討論,來達成對於此議題的共識,如此才能在「論壇」呈現時每個夥伴都能具備相同概念來反應上台取代角色的觀眾。而在劇本撰寫時更須要深入了解情境現場(醫院)的實際情形並且連同法律概念一同釐清,在這不斷反覆討論、釐清想法與概念的過程,雖然既耗時更耗心力,但也因為如此讓大家對於這個社會、這個勞動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白在這社會結構中的我們可以有甚麼樣的力量。

在這三場的演出,每一場的觀眾都帶給我們很不一樣的想法和力量。我看見了在這社會的每個人都擁有很不一樣的力量,有人是利用溫柔的力量試圖去說服同盟齊心協力,也有人更進一步去說服權力者,有的是用堅決且肯定的方式對抗,也有人因為面對巨大的結構問題而感到不知所措,其實不管是甚麼樣的反應,於我而言都是相當可貴的,因為即使是不知所措也代表著對於社會的關懷,只要開啟了小小的一扇窗,我相信就是往改變的方向邁向了一大步。

論壇劇通常會涉及到體制上的問題,因此每當看完正戲時很容易會感到心情沉重而不知該如何是好。但是,透過丑客的引導與釐清困境,使問題浮現並促成所有人(觀眾、演教員)一同討論該如何突破困境,而最重要的是希望能有人上台「實地演練」策略是否可行,讓大家看見可能性,發現自己的力量,帶著希望離開劇場。

我想,對於我們團隊所有人而言,能有這次的演出機會都是相當的不容易且可貴的,因為有這次的製作,更加明白對於社會的關懷是如此的重要,並且需要多麼辛苦才能促成事件甚至改變。這次演出也更因為有所有觀眾的參與才能順利進行且圓滿結束,感謝參與、協助其中一切的所有老師,感謝所有夥伴,感謝所有觀眾,感謝所有機會給予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