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戲劇教師培訓

教育劇場(Theatre-in-Education)是一種結合「教育」和「劇場藝術」的互動式劇場活動。戲劇的力量,可以讓孩子抒發情緒、開展肢體語言、激發創造力、練習自我表達、促進人際溝通。透過精心設計過的劇本及精彩的表演,以寓教於戲的方式,喚醒學生對議題的情感投入,讓學生藉由參與演出、角色扮演、模擬情境等方式,對公民、人際互動等議題有更深刻的體會與反思,是一種融合藝術教育與公民教育、培養獨立/批判思考的實用創新教學法。

我們將這種活潑的互動式劇場方法介紹給前來參與的國中、高中教師,透過教育劇場的活潑手法,讓老師與孩子一起「做中學」,探索在地議題、尊重多元文化,成為對社會公義和永續發展有抱負、樂意作出行動的世界公民。今年教師工作坊的主題形式是「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一種可以讓老師們在課堂上獨力操作的輕便型互動劇場模式,並以移工為主題設計教案、課堂實踐。

2015|我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但我們都曾經是學生!

文:黃顯淨(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第二屆青年團員)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在今年(2015)年的暑假,第二次的招募了國小到高中公民老師,在桃園高中進行以戲劇進行公民教育工作坊,希望老師們在教育的過程加入戲劇元素,用更多元、親近的方式來進行公民教育。而這所謂的多元、親近除了劇場遊戲的樂趣外,亦期待從中帶給公民老師,對於相同課題不同的思考面向。

在第一階段的培訓,由香港戲劇工作者鄧耀興(以下簡稱阿興)主持工作坊,很快的學員們彼此開始熟絡,進行各種的戲劇遊戲,出乎意料的,當一群老師聚在一起時其實並不這麼「老師」,這麼說也許又突顯了對於老師的刻板印象,但的確,不論是他者的想像或者自我的包袱,這都應該且值得被打破。

在過程中有些夥伴放得很開,有些夥伴慢慢地打開,在阿興帶來的戲劇遊戲引導下,歡樂的互動讓身分包袱、老師的框架逐漸消失了,彼此營造給夥伴一個很安全可靠的空間,在一個將近二十人的密閉空間裡,這是靠任何一個的專業者都無法單一達成的,而是需要由這群人一同共創而出。這是公民思考的第一步,在群體或者體制當中,很多時候真正解決問題的並不是單一的做為,而是群集的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公民老師回到教室要群集的對象便是教室內的學生,除了用遊戲讓大家達到群體感外,更多的期待是公民老師用戲劇手法引導教學,處理公民教育這個課題,在工作坊當中阿興也和夥伴們玩了許多的遊戲,但重點其實是遊戲後的討論,一部身體的機器如何能夠聯想到社會的有機連帶,強調公共參與的重要性;青少年暴力事件如何從不同的角色出發去看到不同的成因,而不是僅僅的歸因於仇恨等等。

另外在這個工作坊的其中幾個環節當中,也讓參與的夥伴們回憶自己的學生時期,穿插著戲劇元素演出自己當年酸甜苦辣辛酸澀的故事,用回憶來與自己形成超時空的對話,發掘出自我培力的力量。

有時老師困惑著學生不知道在思索什麼,但當年每位老師也都曾經是一位學生,也許當年倔將的愛著一頭自己的長髮、羞赧著青春期身體的變化、不顧課業的玩社團被警告等等,而不論這些當年的問題是被解決了或是被粉飾了,也許都是現代學生的陷入其中的問題,透過分享及戲劇作為方法,讓情境與心情都回到當年的時刻,戲劇用來思考「同理心」,就像一腳踩進當年,一腳踏在現實,一方面可能對現實安心,但戲劇卻又撩撥著當年銘刻在心的各種問題。即便到最後我們雙腳踏回了現實,終究老師不再是學生,但是在面對教育的問題時,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位置能夠因為這樣的重新演繹,進而有平行的交會,也就突破了家父長制由上而下帶來溝通的鴻溝,甚至是噤聲的壓迫。

在戲劇工作坊的情境當中,先打破了教師的形象關係,形塑了演戲作為一種思考的方法,並且無關對錯的愉悅感;而回到現實生活中,當教師與學生身分再次自然的被形塑而起,期待與提問兼具的是,這樣的賦權關係能否延伸到課堂之中,讓彼此有更平行的溝通,這甚至也是教育體制內改革的一種力量,進一步的將這樣的理解用於與社會之中。

(收錄於應劇中心2015年8月電子報)


桃園「以戲劇手法進行公民教育工作坊」進階課程報導

文:蕭伊慧 (第二屆青年團員)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所辦的「以戲劇手法進行公民教育工作坊」,在七月底的兩堂初階課之後,進階課程在八月底登場。為期四天,總共28小時的工作坊準備把更多實務的戲劇技巧傳承給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學員們。在這四天當中,學員在前兩天學到四、五種的戲劇技巧,第三天體驗一個公民議題的教案,並在第四天運用所學發展自己的一套教案。

第二階段的培訓由應劇中心主事者賴淑雅老師主持,學員們已經在第一階段中彼此熟識,第二階段直接進入主題,進行各種戲劇技巧的展示。淑雅老師從「雕塑劇場」中帶出一連串「活化」、「思路追蹤」與「事前事後」的技巧,洞悉並反思新聞事件的成因後果及問題,訓練學員思考。接著選擇社會議題,以「物品劇場」,投射當中的權力關係、壓迫與被壓迫者的結構。在這樣的結構畫面深深映入腦海之後,各組學員各挑選一個角色扮演,進行雕塑之後,進入了「坐針氈」的過程。旨在讓這些學員藉由關係人扮演與觀眾問答的過程中,瞭解當事者的立場與心裡狀態,更引起後續議題討論的動機,學員在坐針氈時也一併帶入了「教師入戲」的技巧,在這兩個技巧底下引起了現場諸多不同觀點與想法的激盪,也第一次讓學員們深刻瞭解到在教學現場實行的狀況跟處理程序。

爾後,淑雅老師運用簡單的童話故事「灰姑娘」,以「過程戲劇」的方法演示社會的貧富問題。在簡單歡樂的故事接龍、旁述默劇、雕塑、短劇、改寫結局的脈絡之下,瞭解到主流媒體、童話不斷的複製帶有成見、刻板印象的價值觀,以及壓迫與被壓迫的社會架構。在這樣的戲劇技巧底下,希望能讓教師們帶領學生拆解故事、重新瞭解既有體制的盲點,學會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最後學員們要依據三天以來學到的戲劇技巧,回歸到教學現場的教案設計上。要如何運用這些技巧,成功的達成學生討論議題、尊重多元的目的,而不引起議題主體的情緒牽連、後續學生互動的變質,是教師們共識最需謹慎的部份。畢竟戲劇技巧是非常容易牽涉到情緒的陷入,要如何不犧牲議題討論、不犧牲教育學生的目的,而又避免個體情緒失控的情況發生、成功的重建學生正確的思辨能力及價值觀,是整個教育及探討議題的過程中最重要也最困難的事情。

此次總共六天的工作坊,在進階課程的四天中,轟轟烈烈的翻轉了學員們的思考,每一次的討論和撞擊在彼此的信任下,分分秒秒扎扎實實得充斥著整個場域,在溝通、淚水、諒解、重建的過程中,每一位學員對於往後的教學方法、班級經營都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與方向。如果透過這幾天的激盪與戲劇技巧的學時,教師們能夠順利得回到教學現場播下成功的種子,那麼未來在這些大樹的庇蔭下,教育改革與公民共識應該是值得期待的了。

(收錄於應劇中心2015年9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