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的硬頸精神-記二重埔農民劇場

Post date: Apr 16, 2013 7:55:11 AM

文/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竹東二重埔與鄰近的三重埔,是隱身在新竹縣頭前溪和寶山水庫之間的一片金黃良田,竹東大圳餵養著這方土地、潔淨的湧泉在田間汩汩冒出,這是民國百年十大經典好米的誕生之地,也是挺過三十年抗爭歷程、堅拒土地徵收的客家農村。

民國70年間,科學園區三期擴建計畫啟動,二重埔附近區域土地禁建,世代在二重埔耕作的農人們第一次聽到「土地徵收」,農人們不解又氣憤,為什麼政府要奪走農民賴以維生的土地?

三十多年來,土地徵收的消息在當地未曾止息,都市計畫名稱、擴建方案改了再改,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降到30%,二重埔的農民們依舊堅守家園,在祖先傳下的田地上種出飽滿的稻穀。

今年夏天,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透過長期關注台灣農村土地議題的台灣農村陣線(簡稱農陣)的友人- 蔡培慧 老師,拜訪了二重埔土地徵收自救會的劉慶昌會長、彭英雄大哥和呂源貴老議員,與這些投入三十多年歲月、捍衛台灣農鄉的戰士們,一起討論民眾劇場與農村土地議題結合的可能方式。

在新竹縣,台灣應用劇場中心推動了全縣三年的社區劇場工作,今年已邁入第四年。我們和五峰鄉的泰雅族原住民、新豐海邊的客家農村、閩南漁村的長輩、竹北工業區的社區民眾一起,用社區劇場工作坊討論社區/部落的變遷、以及民眾正在面對的社區問題。近年來,在台灣各地,特別是苗栗、新竹的竹東竹北一帶,農地徵收的事件越來越頻繁,我們也在思考,以民眾劇場理念為核心的社區劇場,是不是能和這些身在議題中、身在被壓迫處境的農民們展開更多的對話?於是我們與二重埔、三重埔以及竹北璞玉計畫土地徵收戶的民眾開始接觸,從八月起在二重埔開始進行每周定期的社區劇場工作坊。

現在,距離我們初次拜訪三重埔彭英雄大哥的碾米廠,已經過了將近四個月,恰恰約稻子成熟期所需的120天。我們和農民的劇場工作也跟著田間的農事更迭而運行著、成熟著。

一期稻作收割的七月間,農人們忙著在颱風來襲前搶收稻子,收割後又要種地瓜,對我們帶去的劇場活動、工作坊課程充滿了疑惑、興趣缺缺。農民除了要照顧田間的農事,土地徵收的各種風聲還不斷在鄉里間流傳。「劇場跟抗爭有何相關?我們擅於武鬥,演戲的文鬥不適合我們!」農民們這麼說。於是,我們透過劉會長、農陣的伙伴,不斷跟農人們溝通,解說劇場的內容以及劇場的公眾對話意涵、試著舉辦劇場體驗活動。農民們從一開始的觀望、到漸漸投入、甚至主動張羅各式古早農具做為劇場道具。他們用農民的方式教導我們,什麼是民眾劇場。

二重埔農民劇場,像是農村裡的游擊隊一樣,總在我們意料之外的地方,蹦出民眾對劇場、對組織的行動與想像。

我們曾經在劇場課程前半小時,收到農民臨時變更場地的電話,從原定的活動中心跟著引路的機車穿過蜿蜒的田間小路,來到農家的鐵皮大倉庫。裡面,有30多位自救會成員等著參加劇場工作坊。

「沒有真的東西,我不會做啦!」老農阿祥伯靦腆的說,拘謹的不知如何照劇場講師所引導,用肢體憑空擺出犁田、插秧、割稻的動作。沒想到,下一次當我們來上課時,農民們把竹籃、扁擔、各式犁耙、磟碡、脫穀機、風鼓機全都搬到現場來,更驚人的是,連秧苗和稻穗都一應俱全,直接在倉庫中進行了整套農事耕作、收穫、買賣的過程。這一夜,在農家倉庫裡,老農阿水伯唱響了嘹亮的山歌、阿乾伯彎腰插秧莏草的身影,真實而動人的農民劇場正在上演。

透過農耕勞動的再現,農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生存連結在劇場中傾訴出來。我們也在劇場工作坊裡回顧30多年來居民經歷過的不同都市計畫土地徵收的壓力、曾經發生哪些抗爭事件、演練抗爭的過程。經由眾多事件的回顧和梳理,讓抗爭累積的內部張力逐漸明晰、也讓民眾看見自己和眾人多年堅持的原因。

12月16日,二重埔農民劇場要在收割完之後的稻田演出,農民們將以天空與土地為舞台,在他們熟悉的農田、曬穀場、水圳邊,在真實生活與勞動的場景中展現他們的身體與歌聲。歡迎各界關心農村土地議題的朋友,來參與農民劇場、聆聽農民與土地的故事、與農民展開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