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露西亞》 工作坊心得

尋找露西亞的過程中,看見了⋯⋯

桃園高中 朱夢琳老師

這兩三年,陸續地參加了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所舉辦的教師工作坊。工作坊中,由賴淑雅老師結合專業的學理與細膩精熟的帶領經驗,設計了許多層次豐富的課程,引導參與的老師們在課程中打開心靈與肢體去體會感受,發生在劇場空間中的各種無限可能性。課程進行的過程中,藉由肢體的開展與對話的激盪,交織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魔幻空間。忍不住想,如果有機會可以讓這樣的課程魅力也發生在自己的課堂上,那該有多好呢!……

2017年,恰好規劃多元選修的課程內容時,正在思考如何將台灣社會中的移工議題帶進教室,能讓學生看到這群就在我們生活周圍的跨國工作者的故事。此時,幸運地報名了淑雅老師規劃的「漂泊的聲音—關注移工劇場計畫」的教師工作坊。在炎熱暑假中的三個整天與九月份一整個週末ㄧ共五個整天,與劇場、參與的教師們一同燒腦、共創,一起撥開我們對移工的迷霧;透過戲劇活動的參與,一層層地更靠近移工的生活處境。過程中,有許多複雜交錯的感受:傷心的、同情的、憤怒的、無力的、挫敗的、希望的、支持的、感動的等等.....在每個互動的瞬間自然地產生、在每一段的對話中深刻地浮現。ㄧㄧ這就是我想要的,讓學生可以去同理、去感受,立體且深入地看到移工。

工作坊的課程中,其實我們不僅限於移工的討論而已,也涵括了社會中的弱勢與被壓迫者:例如校園中的被霸凌者、職場性騷擾、街友/無家者等等,我們試圖去了解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個人的?結構的?我們能做什麼?我們每深究一層,就有更多的提問,每多問一個問題,就多一些體會。於是,每個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們在最後兩天時,將短短幾天所吸收蘊藏的滿滿知識量與豐沛的感受,轉化成設計課程的動能,努力呈現最後要進入課堂實作的教案ㄧ這也是我們在劇團要進入校園演出《尋找露西亞》之前,進行的前置工作坊(pre-workshop),協助學生在看戲之前,能對移工有更多的背景了解。

回到校園後,投身於每日忙碌的授課與備課中,仍繼續發展教案與實作流程。這次的pre-workshop除了運用之前在工作坊所學的戲劇手法與活動之外,我加入了以越南移工阮國非的新聞為骨幹而改寫的文本,發展出讓學生與其他協同的老師們一同參與的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當日實際在操作時,仍有許多不盡完美的流程與尚須精進的引導技巧,但我的確收穫了滿滿的感動與震撼!這群原本像是蟋蟀一般活蹦亂跳的高一孩子們,在當天超出原先預期的認真投入,特別是在操作課程中安排的偵察活動時,我看到孩子臉上流露出的好奇、探詢、興奮以及閃亮求知的眼神,在當下那個一問一答的拋接、師生共同探究的時刻中,我感受到一股心流在我與學生之間串連流動著,那個我所期待的魔幻空間就在此時此刻發生了!magic !

完成pre-workshop後,學生都好期待隔週的專業演出!這次的教育劇場《尋找露西亞》,淑雅老師的工作團隊專業嚴謹地與在台移工進行訪談、田調考察,要讓戲劇真實貼近我們所處的社會脈絡與移工的處境。在劇團正式入校演出前,也讓參與本計畫的老師們在劇團入校前先看試演,看完戲後一同討論高中生看戲時所可能產生的問題,如何調整修正等等。這場戲背後,每一個環節的細緻與要求,集結眾人的心血付出,打造一齣極具能量、有生命力的戲!能有幸參與這個計畫,真的覺得非常幸運!

入校演出當天,劇團也邀請了其他社會人士,陪伴我們的孩子一起看戲與入戲。不同年齡層、不同身份的一群人,大家一同為主角露西亞的艱難處境嘆息、一起為露西亞遇到的難題想解決辦法,孩子也發現移工原來與平常想像的很不一樣、發現移工遇到的困難其實是來自於我們這個社會的不友善......等等。孩子有了很多的發現,透過角色的取代與互動,孩子感受到結構困境下的無能為力。突然,他們似乎了解到為何移工要離開原來的雇主與工作而選擇「逃跑」。同時,對於社會與媒體所賦予「逃跑移工」的負面標籤,孩子們有了不同的詮釋與理解。

《尋找露西亞》的戲結束了,劇團離開學校了。但運用戲劇活動帶領學生思考的影響依然持續發酵著。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孩子在學期課程剛開始時,其實不太能理解為何課程要選擇移工,而且還得花這麼多時間討論移工的問題。「可憐的人有很多,更何況我看到的移工一點都不可憐啊!生活過得比我好耶!」這是孩子在剛開始的學習單中寫下他真實的想法。學期結束前的課程回饋單,這位孩子寫下:「上完課後,我發現我以前對移工的想法應該只是一部分的移工而已,其實還有很多移工遇到了許多不合理的困難,是需要我們去關心的!看事情不應該只看一部分而已。」看到孩子想法的轉變,內心也變得更溫柔,這不就是我們所期待的嗎?!ㄧ學習著彼此同理、好好對待。這是我整學期下來,所意外發現的另一個魔幻結果!生命與教育,都需要長期的互動與累積的歷程,才有機會看到教育的成果,而我相信,運用戲劇教育的核心精神與手法融入在課程中,更能協助有效催化教育的成效!

最後,謝謝淑雅老師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以及過程中所交會的每個人還有可愛的學生們,謝謝你們,打開了我的生命與視野,讓我對教育與台灣社會能有更多的想像,在教學的路上被溫暖地賦能與被支持著,擁有持續前行的能量!


跨界漂流---我的戲劇研習與教學分享

陽明高中 江佳蒨老師


這次很幸運的能參加「移工教育劇場」計畫,但真正把我推進這計畫的機緣有三:第一是感謝學校同事熱情邀約,一起嘗試跨界的研習;第二也算實踐小時候看「千面女郎」漫畫時,一心嚮往女主角在台上「感同身受」他人人生的戲劇體驗;第三是在閱讀「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顧玉玲撰)後,開啟我對移工議題的關注。這三點恰恰敦促閒散如我拋下暑假與孩子家人遊山玩水、放空納涼的機會,去接觸一次又一次的透過戲劇、討論、共備燒腦的震撼。

參加前,我已知道這非一般的教學研習,沒想到一到研習會場,才知道參與的人有國、英、公、地、歷各科老師外,還有心理諮商師、劇場演員與關注公民議題的基金會成員,讓看到這陣仗的我,有如誤入叢林的小白兔一樣,真的不知道國文專業的我,可以和伙伴們碰出甚麼樣的火花。但在淑雅老師的帶領下,從最開始的活動熱身與雕塑練習,讓原本都是「定摳摳」的老師們,展現戲劇魂,過程中,讓我覺得有趣外,更重要的是從新去認識自己的肢體與意識間的連結。尤其再加上思路追蹤、雕塑小劇場,讓夥伴們去猜想彼此動作背後的意圖,與腳色之間權力關係與結構,進一步的去思索這社會上各種社會問題的成因與影響。

我記得我們這一組演繹的是辦公室性騷擾,三人腳色關係是:主管(騷擾者)--下屬一(被騷擾者)--下屬二(旁觀者),透過肢體互動、動作表情與情境抉擇的模擬表演,不論是演出者或台下觀眾,都很快的能感受到台上三人的心情想法,進而能帶動身體權、工作權、女性的社會腳色與共犯結構等更深入的議題討論。我覺得這就是戲劇的魅力,因為戲劇可以讓人「深入其境、感同身受、換位思考」,不論是哪一科的老師,若能運用在教學上,學生除了更有學習動機,及深入體驗同理心的重要外,還會在過程中,學習到語文科強調的情意、表達,社會科著重的社會議題、時事趨勢與公平正義,當然還有戲劇表演科所訓練的表演技巧,因此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跨界的學習與領會。

而所有的研習,都是為了實踐在教學上。

所以當陽明高中準備要迎接劇團到校演出前,我們必須設計以戲劇導入教學的教案,讓孩子能體察台灣社會移工議題的重要性,我們安排了身體雕塑、貼標籤與「怎麼可以這樣」小劇場的戲劇活動,企圖讓孩子打破界線,了解刻板印象對移工族群傷害,以及對台灣社會產生撕裂的影響,希望他們用理性客觀、感謝接納的心胸去明白台灣移工的困境與政策上對他們的諸多限制,最終,我們更期待學生,台灣未來的主人翁,能以高度格局去檢視台灣社會甚或是國際社會結構對人類發展的鉗制與迫害,也唯有如此的覺察與反思,才能帶領他們走向人類社會共榮共存的命運。

印象中,孩子在這幾堂課裡,不論是自己演、看老師演,還是看劇團演出,總是笑聲不斷或是專注投入,更重要的,我相信他們也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戲劇感染、換位思考與討論分享,深化對移工議題的了解。甚至有孩子和我分享「他破除原本對移工的陌生和恐懼感,願意走入桃園後站移工聚集的市街,讓移工的文化成為自己生活圈的一部分」,聽了我真的很感動,也更認同戲劇運用在教學上的成效,不只在技藝上的養成,更是人格上的培育。

最後,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讓我跨界學習,參與其中,我想我不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而是從回少年時期,經歷了一次奇幻漂流的教師,整合我人生中所關注的三件大事---教學、戲劇與社會時事。


「移工教育劇場工作坊」教師研習心得

新竹女中 何秋英老師

TIE(Theater-In-Education)發源於英國,它的主要目標是讓人們透過劇場經驗來進行各種議題的學習。而「教育劇場」(TIE)便是透過「專業劇團」所策劃的「一套節目」,演出的對象通常是以一個班級或某一團體,人數多在30至60人之間。活動中由「演教員」傳達劇情中一個精準的「兩難問題」,再透過基本的工作技巧如:坐針顫、論壇劇場,面臨抉擇的角色等,來引導觀眾可以自然地在戲劇進行間與角色互動,並提出他們的問題,化解心中的疑難並做出他們的決定。TIE要它的觀眾不是只坐著觀看,希望能引導學習者自覺性的行動。

在2017年臺灣應用戲劇發展中心在北臺灣選擇了三所學校進行「移工教育劇場」實驗創新計劃中,新竹女中很榮幸是其中之一。為了進入校園,學校至少要有三位教師接受四天嚴謹縝密的四天工作坊訓練,透過「尋找露西亞」場景揭開臺灣67萬移工的處境,讓劇場藝術與公民教育碰撞出活動火花。透過劇團精心設計的劇本與精彩的演出,以寓教於戲的方式,喚醒學生對議題投入,對世界公民、人際互動有更深刻的反思與體會。劇團並透過與學校教師的對話,深入瞭解體制外的劇團與體制內課程銜接之間,有課程安排、時間規劃、事前備課、課前引導、行政公文之往返,以及學校內部各處室的配合,這之間讓我感受到,要做好一件對的事需要耐煩、細膩和決心才能做得到、做得好!由於體制內有一定的課綱內容及進度,對授課老師而言有一定的壓力,在既有的課程中要加入這樣的教育劇場活動,實屬不易。唯有在多元選修或特色課程裡,因其沒有進度和升學考試的壓力,才有辦法融入教育劇場的議題課程。

而這項計畫裡,我必須在校內借用公民科內另一位老師的課程來進行這個活動,其中運作過程,確實出現一些磨合的困難。只因這對長期在體制內學習的學子,能沉浸在教育劇場活動中,是難得機緣!這種翻轉創新的教學法,有別於學校偏重講述的傳統教學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新的思考方式。尤其對於社會「外籍移工」公共議題的探討,在臺灣高齡化社會裡,是臺灣面臨戰後嬰兒潮的銀髮海嘯,也是應該共同正視的老人長照計畫,這是臺灣未來所面臨的極大挑戰,這不僅是政府的政策,更是臺灣每個家庭及個人皆要認真正視的課題。臺灣能有別於日本和南韓,能三代同堂,這需要感謝一直被視為「家中的陌生人」-外籍看護,這群來自東南亞的異鄉人,代替了家人來看顧非親非故的「阿公」、「阿嬤」,他們飄洋過海來到臺灣,是為了賺更多錢改善原來家庭的貧困,他們都是一群善良、孝心和勇氣的女孩。而臺灣應用戲劇發展中心能透過移工劇場來關注臺灣長期沉疴的議題,翻轉臺灣人的思維,正視國際基本人權議題,特別值得喝采和肯定。走過必留痕跡,教育是紮根工作。相信您們的付出,會帶給台灣學子們對議題深度的體驗和反思。

臺灣是一座蕞爾小島,先後容納來自四方的異鄉人,或渡海前來開墾,或因戰爭來到此地,或全球化下為了更好生活而流動到臺灣的低技術東南亞移工。目前這群來自東南亞移工總數已達67萬人,也就是每40位臺灣人中就有一位東南亞移工,其中四成是印尼,其次是越南、菲律賓及泰國。他們遍布臺灣,深入城鄉,人數以桃園為最,再來是新北市及臺中。男性移工多半從事漁工農務,進入工地或工廠,彌補了臺灣基層勞力的缺口;而將近九成的女性移工則進入醫院或家庭擔任看護或幫傭,肩負起原本應由國家福利承擔的長期家庭照顧工作。除了產業移工有勞動基準法保障外,從事家庭(機構)的看護和家庭幫傭是沒有勞基法的保障。根據2014年勞動部調查發現,高達68.6%家庭看護,例假日沒有放假,推估4.8萬名家事外勞全年無休。

「不管移動到那裡,你都是人」,在全球化下,流動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早期,台灣民眾對外籍移工充滿種族歧視的刻板印象。好比有台灣雇主認定菲傭偷竊,因為她們是「海盜的後裔」,或認為移工母國的低度發展是因為熱帶地區人民生性懶惰。比起歧視,我們社會集體「看不見」或許更糟。其實這群「有點熟悉的陌生人」東南亞移工已經與我們生活在一起,有人是因為無法掌控命運,有人為了掌控命運,有人命運因此而改變。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可以伸出友誼的手,不僅幫助她們融入我們社會,也希望藉由教育劇場或分享體驗等各項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可以跟他們聊聊,分享他們的食物。如果這個社會只容許別人來適應我們,那是很暴力的行為。

台灣開放引進外勞已有20幾年的光景,我們準備好一個能彼此同理、尊重學習的社會了嗎?當露西亞要去參加「齋戒月」的活動,而無法照顧阿嬤時,角色扮演的學生表達願意試著接手照顧阿嬤時,就好像台灣跨越心中那條隱形的界線。這些漂泊異鄉人不約而同匯流到台灣,撕開他們身上重重的「外勞標籤」,我們會看到一張張各有姿態的臉,帶著他們各自的故鄉嵌入台灣的美麗景致。

一個國家對待「異鄉人」的方式,也反映出自身文化的進步。有幸的是,近十年來,臺灣民間一直有許多團體默默溫柔耕耘,為推動多元族群交流努力。在這些年來,參與「戲劇手法進行公民教育」的教育劇場,深受這群「溫柔力量」所感動,身為公民老師「用心傾聽,你便知道如何去教學生」。從太陽花學運到反課綱運動,顯示公民意識已抬頭,如何幫助學生透過不同角度看問題,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也可深化公民素養與民主精神,對於人權意識的覺醒及社會關懷的行動,有很好的啟迪作用。所以感恩這群劇團朋友透過教育劇場為臺灣教育注入一股創新的教學法。希望爾後日子,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可以為您們做一點事!一起為臺灣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